《那些年我们正年轻》:青春剧另一种打开方式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影视观察家 作者: 编辑:王子洁 2018-09-17 18:05:38

内容提要:近日,电视剧《那些年》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对于上一辈人的青春故事何以打动90后、00后这个命题,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

  由慈文传媒、艺能传媒出品,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在北京卫视收官。近日,电视剧《那些年》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对于上一辈人的青春故事何以打动90后、00后这个命题,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

  青春是永不过时的题材

  《那些年》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背景,围绕“两弹一星”的科研历程,讲述了张利军、陆若文等怀揣理想抱负的年轻人义无反顾投身“火箭”事业,用生命为青春谱写一曲永恒赞歌的故事。一段航天历史,一段青春往事,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年代剧,且是本年度暑期档唯一一部描写共和国往事的电视剧,《那些年》的目标群体本应该是走过那段岁月或者听闻过那段过往的中老年,令人意外的是,该剧播出后竟然获得众多90后、00后的喜爱,在一众宫斗剧、玄幻剧中脱颖而出。

  观看《那些年》的过程中,爷爷奶奶辈的观众可以从中追忆自己的青春,而孙子孙女辈的观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剧本的呈现,仿佛听爷爷奶奶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这一幕仿佛又让人想起去年一部清华献礼片《无问西东》引发的全国热映潮。正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所说,吸引不同年龄层观看的原因是“青春永不过时”,“《那些年》的青春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动,让今天的老年人能够引起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崇敬、感叹和欣慰,这是什么的力量?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现如今,以青春为主题的影视剧比比皆是,可真正留在观众心里的却少之又少,以往那种狗血玛丽苏剧情已经渐渐失去了市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青春剧涌现,《那些年》作为其中一员,最大的成功也是不同之处在于,让观众产生共鸣,将观众带入爷爷奶奶的年代,感受他们的爱与奉献。不仅如此,表面上看《那些年》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年代剧,但它更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怀旧情感的作品,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汪守德概括说,“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也正是“快节奏”时代下的年轻人所缺少的。

  《那些年》用大篇幅的内容表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面貌,包括他们的事业、理想、信仰,友情、亲情、爱情。剧中的向晴是留苏回国的女工程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性格开朗活泼,最终为了国防事业义无反顾献身,她代表的也是那个年代的一批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年轻人,他们还那么年轻,却为了国家和信仰甘愿付出生命,这样的民族气节令人动容。高占军在台上被赶走的那一刻不知戳痛了多少人的心窝,那时的他们为了航天事业无私奉献,有的只能化作历史书上的人名,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串简单的数字。张利军与马朝阳虽都深爱着陆若文,但他们之间没有狗血的打击报复,只有兄弟知己间的惺惺相惜。陆若文面对情敌向晴,没有女人之间的妒忌、猜疑,而是敬佩向晴的英雄举动,小情小爱放在一边,家国情怀才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心中的第一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宫斗剧刷屏之际,《那些年》中纯洁的感情也在无声胜有声中引发现代年轻人的强烈共鸣,唤起他们内心对理想、爱情的真正诉求,而这也恰恰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缺失的,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不仅是观众,出演这部戏的演员也感悟颇深,饰演向晴的练练就说,“拍完这个戏我就在想,我们在向前走的时候也应该回头往后看。我们是不是现在可以为了爱的人倾其所有,可不可以为了一个信仰而活,如果没有这一些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国防事业,就没有现在的生活。从演员的角度,我非常感恩、非常荣幸加入了这个团队。”

  “内容为王”是永不变质的宗旨

  从目前的影视行业现状来看,“流量当道”的电视剧病态市场已经难以积聚人气。《那些年》在北京卫视的收视率高开高走,一直稳居52城收视率前三,最高排名第二,腾讯视频独播点击量不断突破,稳居腾讯电视剧日播排行榜前三。这一切的数据都显示出,电视剧市场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大IP不再是万金油,现实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受宠。

  中国作协全委、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范永戈认为,《那些年》能在一众超级IP中脱颖而出,除了题材自带的情怀,也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功力。中国文艺评价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也表示,“大三线”的作品之前已经拍过很多,但是唯独这个片子让人震撼,“它不是现实主义、市场化的作品,也不是过去的战争题材,就是制造导弹的工厂这样一段生活,却能如此打动人,那这也说明确实是内容为王。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句话,真正的文艺创作,不管对什么题材来说,总是创作者对这个题材的发现,对剧中主人公文化人格和他们信仰的一种发现。”

  作品聚焦三线建设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将原型故事的悲壮和激情年代的热血表达的淋漓尽致。然而将这个与当代年轻人完全脱轨的故事搬上荧屏并唤起追剧的欲望,并不容易。相比架空历史的古装剧、玄幻剧,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最大的难度体现在创作方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说:“这个剧在叙事结构非常复杂,甚至是庞杂。比如说有反特的这样一种类型元素,有搞科研攻关,还有文革两派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的军转民,以及卫星商业化的一些故事的行业剧的一些特色,同时还有青春偶像剧的。”袁新文也说,“这个题材不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来说,它也是在为我们共和国立传,为我们共和国在写一部断代史。就是这一段俩人臆断的历史或者一个专业史,航天史。这里面确实有难度,敏感度高、复杂性强,政治性也比较强。”

  为了把剧本变得更加有质感,主创团队找到了著名编剧王之理来修改原稿,之前他担任编剧的作品《情满四合院》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王之理不仅擅长写细腻的情感戏,还当过导弹兵,对导弹相对了解,这一点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了质感,有了情怀,有了真情实感,这样正能量题材的电视剧就大有市场了。

  总制片人铁佛说:“为了写这部剧,他们查阅了近一百万字的资料。”然而,仅仅凭借着查阅是远远不够的,创作团队还亲自走访,并且将很多真实的人物写进了故事里,如乔部长的原型人物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我们在四川绵阳一处废弃的厂子里搭了车间和办公室,还搭了医院和宿舍,演员们从头到尾演绎了一遍故事,心理上完全贴合人物形象。”这样精心的制作只为真实、生动、准确地还原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特质。

  剧本扎实、制作诚意,演员的表现也功不可没。《那些年》重点表现的人和故事都是一些走过历史的普通的人和他们的人生,他们意气风发,愿意为理想、为事业、为国家效力献身。无论是杨烁、苏青、练练、任程伟组成的“双生双旦”,还是倪大红、张志坚、于震、王劲松、李洪涛等老戏骨演绎的人物群像,这些人物的塑造都十分丰满,在宏观和细节上下足功夫,既接地气,又不同于流俗,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

  好的作品一定是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李准说,“《那些年》用艺术的方式、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恢复了大三线本来面貌,特别是恢复了这样一批六十年代初期毕业的科技大学生。仅凭这一点,这部片子就一定能够成为所有我们大三线题材的、军工题材影视作品的一部里程碑。”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认为,在影视作品“妖气”、“阴气”、“脂粉气”比较浓的氛围当中,这部剧可以说升腾起一种正气、豪气、阳刚之气,“展示的都是浓浓的爱国情,满满的正能量。这一点在打造航天史诗的命题下确实做了非常科学的尝试和探索。”李京盛也说:“我们一直讲我们的作品要有主流价值,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流价值要有艺术化的表达。没有艺术化的表达,现实题材的创作就会陷入困境。这部作品除了极具思想意义、价值意义之外,它在艺术上是好的。编剧的功力、导演的功力、演员的创作、制作是精致的,是艺术化的,它不枯燥。”研讨会会上多位专家认为,《那些年》在重大题材、正剧的打造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获得的成功也必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引领作用。

  近两年,现实主义题材剧有强势回归的趋势,《那些年》恰恰是这样一个大局势当中一部优秀主旋律的力作,该剧也给很多影视剧一个启示:如何完成“双主流”的对接,“双主流”即主旋律作品与主流的声音或者年轻主流群体。对此,戴清表示“既是主旋律,主流的声音,同时又是和主流人群最好的结合,要靠一部一部扎实的好作品。”当下,我们所看到的青春题材类型无外乎以下三种:伤感怀旧款《致青春》、炫富奢华款《小时代》、傻白甜配高冷男款《小美好》。

  一定程度上,《那些年》给了当下的影视行业找到了新的出路,李京盛认为这部剧的成功可以引领大家对当前这种业界讨论的话题一个鲜明的处境,指出一个鲜明的方向,坚定信心,“不管市场现在如何调整,不管创作上有多少新鲜的手法,与流行嫁接,与时尚嫁接,与偶像嫁接,不管百花齐放到什么程度,青春、经典、打动人心这几点是不变的。”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