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 | 阮仪三:“刀下留城”救平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吴涛 2018-12-29 18:10:44

内容提要:上世纪80年代,平遥大兴土木搞发展,拆除很多建筑。在阮仪三前往调研的时候,恰好碰到当地扒开了城墙,一条大马路开进去,开了180米,拆掉30多幢明代建筑、100多幢清代建筑。他找到山西省建设委员会领导,要求给平遥做规划,保护古城。

阮仪三

  阮仪三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多部著作。在常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阮仪三还发起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将民间资本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城市遗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因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他享有“古城保护神”、“城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等美誉,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贡献奖等。2018年,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

  走上古城保护之路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阮仪三的传奇,从“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开始。

  上世纪80年代,平遥大兴土木搞发展,拆除很多建筑。在阮仪三前往调研的时候,恰好碰到当地扒开了城墙,一条大马路开进去,开了180米,拆掉30多幢明代建筑、100多幢清代建筑。他找到山西省建设委员会领导,要求给平遥做规划,保护古城。


1980年8月平遥古城保护规划时摄

  但光有规划也不行,还要有钱。阮仪三当时只是大学讲师,只好直接上北京筹款。拿着规划和文物建筑的照片到北京,找到了当时的文化部文物组组长罗哲文、建设部总顾问郑孝燮,请他们到平遥亲自看,就这样筹措到了第一笔保护经费8万元。

  在做平遥规划的时候,为了培训当地官员,阮仪三把当地领导请到同济大学来学习,自己贴钱为来访者出了住宿费和学费。1984年、1985年两年办了3期培训班,虽然很成功,但阮仪三也借了上万元的债,5年才还完。


1980年3月在常州淹城战园古城遗址勘察

  而那些没能筹措到经费的平遥周边的古城,如太谷、祁县、忻州、介休等,就没能得到妥善保护。太谷就是平遥的姐妹票号城市,当时的太谷拥有完整的城墙、钟鼓楼、孔庙、各样的坛庙和民居。就在上世纪80年代,整个城市被完全拆掉重建,大马路开进去,汽车通进去,似乎现代化了,历史遗迹却荡然无存,非常遗憾。


平遥古城鸟瞰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如今,每年有几十万人到平遥旅游,2012年平遥的年人均GDP就已达18000多元。现在平遥有很大一个景色,就是街上很多老外拿杯啤酒拿杯咖啡,坐在那里发呆。旅游进入了“休闲”的高级阶段,而全国能发呆的城市仍屈指可数。

  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


平遥南大街

  1980年代,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众多江南古镇面临不复存在的危机。阮仪三一直高度关注,主动提出要为古镇作保护规划。经过调研,当时江南一带古镇有170个。从上海到江苏平望再到浙江湖州去的这条交通线上,都是非常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譬如说柳亚子的故乡江苏黎里镇,就很有古镇风味:河的两旁是石板街、过街楼,镇里面有很多很好的大宅。阮仪三开始一家一家跑。他曾经与很多地方政府接洽,推行“规划保护”,却基本上处处碰钉子。“我们这儿发展得很好,不要你们知识分子跑这儿来多管闲事,也不需要什么规划。”对于阮仪三的保护规划理念,很多古镇管理者根本不能理解,也拒绝接受。

  阮仪三很痛苦。后来他改变了策略,不再找那些交通沿线的古城镇,转而寻找一些开发意识还比较淡漠的地方。从他多年保护历史城镇的经历来看,凡是现在保护有成效的水乡古镇,大都是当年交通不发达、乡镇企业办得慢的城镇。江南水乡历史古镇有 100 多个,现在留存完整风貌的屈指可数。


平遥古城墙

  在周庄,阮仪三私掏腰包为村子做保护规划。当时的规划方案是,先保护古镇,然后在古镇外面发展工厂。阮仪三不仅帮村子引来上海的工厂,还在规划时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当地领导才接受了规划理念。在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它们分别是周庄、同里、甪(lù)直、乌镇和西塘,为全世界留下中国江南水乡的经典面容。其中,周庄最早呼应阮教授古镇保护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周庄模式”,为今日的“中国第一水乡”奠定坚实基础。


平遥古城墙

  平遥、周庄的传奇故事,只是阮仪三从事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典型案例。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大潮中,为了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的历史文化的断裂与湮灭,阮仪三教授皓首穷经、呕心沥血,为保护古镇古村的文化遗产奔走呼号。欧洲1907年就有了建筑保护法规出台,1962年法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城镇的保护法,以后就有了城市的保护条例,但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却没有相关法律,阮仪三仅靠一份良知、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在大规模建设和过度开发的浪潮中,几十年为古城保护奔走呼吁,抢救保护了一个个古城古镇古村,更多的是失败而非成功,但他认为自己是古城保护的行动派,要屡败屡战,为了中国城市的历史,为了被人们遗忘的城镇和村落。

  守护城市

  1934年11月,阮仪三出生在江苏苏州,高祖是清朝时期九省封疆大员阮元,自小在书香中长大,涉猎广泛。他原本是军舰上的军人,既掌握电码、旗号还会雷达、轮机、航海,还是军舰上的文化教员,舰队里的战友都很喜欢他。然而,在那特殊的年代中,因为父亲的缘故,他被“清理”出部队。告别部队去读书,命运发生了大转折。1956年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建筑专业后,这一学就用了一生,他从骨子里爱上了古建筑。5年的军人经历对他的学习可谓功不可没。“在部队里我为了立功,拼命动脑子,什么都学,这也是部队教给我最大的东西——任何事情只要钻进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从此,阮仪三和古建筑、城市规划结下了几十年的缘分。


1992年阮仪三在安徽宏村

  阮仪三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成为董鉴泓教授的助手,参与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他跟着老师在全国各地调查,并阅读各地县志。“我那时看了全中国各地的城市,才深深感到祖国有那么多漂亮的古城镇。”阮仪三在采访中曾说,那时候他就想着把这份美丽好好留给子孙后代,保护这些古城不被轰鸣的挖掘机毁灭。


2000年,阮仪三在上海老住宅调查

  阮仪三认为要留住乡愁,就是要把能产生这些历史传统特色的物质依存保护好,这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保护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经济利益。应该明白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古宅、古桥、河流、街巷、场院构成的生活场景,要的是原生态而不是生造。后来做的假古董只会骗钱,不会勾起人们的情思。而在今后建造新建筑,营建新城镇,就是要从这些优秀的历史遗产中吸取营养,要留住这些历史的精华以及老屋老村内在的文化内涵,才能传承中华传统的文化。 

  保护是第一步,后续的发展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上所写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阮仪三给外国专家讲解水乡

  如今84岁的阮仪三教授,仍然每天9点到办公室,带领学生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我现在不能出远门,就让学生去考察。我在《中国城市规划杂志》上有一个专版《遗珠拾粹》,收集被遗忘村,第一期里面有100个历史村镇,现在在收集第二个100个,现在已经收集60多个了。每个月一期,一直做下去。如果缺钱,我就出钱,让学生的学生去做。”(本文图片均由宣传方提供)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