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们沉浸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效与便捷,同时感叹过年的仪式感和年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淡时,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以4K 高清的视觉冲击、贴近生活的人物纪实和丰富情感的细腻呈现,不仅展现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而且通过对一代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守望者命运故事的讲述,在人与画的交融中阐释了年画丰富的社会思想与历史文化内涵,为壬寅年的当下提供了一道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过年的画》以人文性与情感性见长,它在一个个人物故事的讲述中呈现木版年画的深邃与广阔。有着4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虽然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其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属性不断减弱,但其关联社会民俗,承载集体记忆和创造精神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识得以突显。从杨柳青古镇走出来的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先生痴迷收藏和研究木版年画,他在生命的尽头,慨叹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民族的灵魂,别的绘画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放不下的依然是木版年画。纪录片用特写镜头徐徐展开卷轴,打开他捐献的木版年画时,王树村先生的形象与一幅幅浸染了时代印迹与乡土风尘的精美年画融合在一体,以人与木版年画的相互吸引与不解之情缘,诠释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魅力。
纪录片以“他者”视角讲述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故事。1907年,来华从事钱币与饰物符号研究的俄罗斯青年学者阿列克谢耶夫,一下子迷上了杨柳青木版年画,他在“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道德教育、针砭时弊的”和“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祭拜神明”等为主题内容的“过年的画”中,不仅找到了解开东方文化与精神世界的钥匙,使其成为欧洲汉学家中第一个在廉价年画中看到“深厚的民族传统”的人,从而肯定了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而且他大量收藏并热衷宣传和研究中国年画,在年画中找到了其事业的根基和心灵的依托。纪录片讲述中俄两代学者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故事时,也让王树村与阿列克谢耶夫在年画中相知相遇,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收藏与研究,为两国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桥梁。
老一代学者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奇故事虽不可复制,新一代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守望者则各有特点,他们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痴情与痴迷确是一脉相通的。纪录片通过艺术院校博士生和大学生、民间学者、非遗传承人、年画老店后人、新一代杨柳青画社传承人等人,叙述“点染丹青”、“画里新风”、“老城味道”和“年画回家”等关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与继承主题,在这些人物身上发掘年画精神和颂扬他们的热忱与专注时,也在他们为杨柳青木版年画呼吁奔走的悲壮中提出了年画如何与时俱进与创新的问题。问题提出的本身蕴含着问题解决的可能,《过年的画》既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及其守望者的颂歌,也是这种守望精神的传递者。这种歌颂与传递,以一种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与担当融入《过年的画》的每一集,并召唤着它的共鸣者。
本文作者:闫立飞,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