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金声玉振——中国器乐大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5、央视频CMG音乐播出。节目在古老国乐传统与当代青年时尚之间搭建桥梁,融合精彩竞演与知识输出,播出后广受好评。

节目首期以“考古”为主题,寻中华音乐之根,探民族器乐之美,振时代传承之音。“宫、商、角、徵、羽”五音所对应的五大乐团、十一组参演者,在五位“大司乐”的带领下,展开多元破壁的技艺切磋和文明对话。

深挖文明之源,器乐中见山河
首期节目以“考古”为线索,和观众完成了一次对中国音乐文明的精神溯源。从贾湖骨笛的远古清音,到箜篌、埙、排箫等古老乐器的当代重现,音乐不再是音符的堆砌,而是文明的延续与精神的载体。
参演者蒋薇与熏风乐社带来的《遥响》,以复原的贾湖骨笛、龟甲响器与鼍鼓合鸣,带来“穿越九千年的问候”。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点评道:“贾湖骨笛的发现是颠覆性的,它将中国音乐文明可考的历史提前了九千年,展现了我们先民惊人的音高审美与礼乐雏形。”

节目深入挖掘国乐与中华文明在哲学、地理、礼仪之间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以音窥道,以乐载道”。如徵团参演者李拙文以国家级非遗河图洛书的传说为灵感,将民族打击乐与古诗词吟诵相结合,打击乐提供最原始、最根本的节奏和氛围,吟诵作为文字的声音、意义的载体,两种表达方式相融合,使文字真正地“立”起来、“响”起来,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情感冲击力。

多元选手共鸣,美美与共融古今
首期选手背景迥异,却在不同音色中交相辉映,真正体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气象。
七岁的二胡小将王瑾妍以《江南春色》展现新生代的朝气,新疆弹拨尔参演者穆扎帕尔·帕尔哈提的《骆驼刺》重现丝路繁华;民间笛子高手陈林锋则以一曲《姑苏行》带观众漫步江南水墨画中,并深情讲述了自己的学艺历程:他辗转求师,师从中国笛子大师俞逊发,之后又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进修,他的笛声被大司乐之一的唐俊乔教授称赞为“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生命力”。

参演者李卓洋以《木兰将军》展现古筝的现代魅力,在互动环节分享自己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艺术的故事:“直播间的年轻人爱听的配乐,我用古筝去演绎,让大家觉得民乐离自己很近”。古琴参演者律德是一位来自荷兰却扎根中国多年的音乐家,用一曲《阳关三叠》展现了“音乐无国界,知音跨古今”,他说:“古琴教我的不只是音乐,更是中国哲学中‘重意不重形’的智慧”。选手们各展其能,共同构建了一场跨越地域、年龄、职业与文化的音乐盛宴。
创新机制引领行业,国乐迎来“双创”新阶段
《金声玉振——中国器乐大会》在赛制设计上突破传统,以“宫商角徵羽”五团创演、双轮竞演为主线,既有首轮“金声初试”环节里个人技艺的展现,也有第二轮“破壁争鸣”中参演者们两两结对即兴创作,充分展现音乐素养和想象力,彰显器乐表达的无限可能。
节目设置多元专家团,从音乐史、演奏技法到文化美学,多维度深化节目内涵,提升观众在知识层面的获得感。如作曲家赵麟在点评中提出“未来古筝配乐”的设想,鼓励选手尝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击乐演奏者王佳男则从乐器功能拓展的角度,肯定了李拙文将打击乐与吟诵结合的探索。节目还引入媒体观察团与大众评审机制,提升观众沉浸感与参与度,让国乐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可感、可触、可共鸣的大众艺术。

通过青春化表达、跨界融合与深厚文化内核的平衡,《金声玉振——中国器乐大会》为传统艺术类节目树立了新标杆。它在知识性、观赏性、大众性之间找到精准落点,既提供国乐情绪价值,推动国乐大众普及,同时也引领国乐发展新潮流,彰显中国器乐文化的世界属性与独特魅力。
节目首期主题“考古”不仅指向过去,更指向未来——如何让中华乐声继续响彻下一个千年?《金声玉振》给出了它的答案:唯有扎根传统、拥抱时代、尊重每一个热爱者,国乐才能真正声声不息、玉振金声。









